厭氧生物處理工業廢水基本原理
近年來,污水厭氧處理因其高效能、低能耗等特點在水處理工程上迅速受到關注。隨著厭氧生化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逐漸在高濃度的有機廢水處理方面顯示出了性。目前,在環境工程和能源工程中,它已成為*的重要技術之一。
厭氧發酵過程借助于不同微生物種群間的協同作用,通過水解—酸化(產氫及產乙酸)—產甲烷等一系列反應將有機底物轉化為甲烷和無機物。厭氧生物處理廢水的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首先將大分子物質水解為簡單的小分子物質,在這個階段中需要產氫產乙酸細菌的參與,因此也叫水解酸化階段。第二階段將上一階段產生的有機酸分解轉化成氫氣、二氧化碳和部分乙酸,這個階段需要水解產酸菌群的參與。第三階段是厭氧發酵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在產甲烷細菌的作用下將二氧化碳、氫氣、乙酸等轉化為甲烷。
工業廢水的類型和特點
由于化工、冶金、皮革等行業生產過程較為復雜,排水量大且流量不穩定等特點,造成工業廢水中所含的機物質成分復雜,較難處理,同時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難降解和有毒有害物質,因此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采用生物、化學、物理等聯合手段進行處理,處理難度大,所需費用高。但在厭氧生物處理中,有厭氧微生物和兼性厭氧菌等的存在,大部分難降解有機物質會被分解為無污染且容易處理的小分子有機物,如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因此在厭氧處理過程中,一個良好的厭氧環境條件是極為重要的,也能直接決定厭氧過程的分解效率。因此在微生物厭氧降解過程中不需要再加入再多的輔助介質。
電話
微信掃一掃